22 億蓋的艋舺公園 到底有什麼問題?
萬華龍山寺對面有一座 1 萬 3 千平方公尺的艋舺公園,許多人想到這裡就想到髒與亂。
其實,艋舺公園在馬英九市長任內才改建成如今模樣。
1960 年代,這裡是龍山商場,在地長輩跟我說,當年這裡可是熱鬧非凡。
90 年代配合市政府政策,把攤販安置到地下街,原址改建公園,台大城鄉所畢業作者群出版的《叛民城市》下了這樣的註解:
政府搭配龍山寺古蹟觀光和捷運興建,將其按照都市計畫之公園用地興建,期待以艋舺公園作為翻轉城市東西發展失衡的樞紐,卻忽略了當地使用者的慣行,以及鄰近環境的敏感度,遂成為居民與遊客眼中一處汙名化的恐懼地景。
這座恐懼地景,是馬英九前市長留給萬華的災難。
斥資高達 22 億,工期長達 6 年,結果蓋給我們這個醜東西,更改變了當地生態。
你在艋舺公園看到的噴水池,造價 2 千 4 百多萬。
設計理念是:「結合中國風水,依北斗七星方位配置觀景平臺」
你在其他公園都很少看到的宮廷風屋簷長廊,叫作「文化藝廊」,當年預計舉辦展覽。
先不論花 22 億,為什麼,可以,蓋這麼不美。
噴水池沒有好好營運,對不起它的造價。文化藝廊就是笑話。
如果你曾走進艋舺公園待一段時間,你就會知道,這裡的錯誤不在街友。
街友聚集只是公園一角,現在也各有置物袋,定期清潔,社工訪視列冊,相對有秩序。
你們看到下棋的阿伯,他們不是街友。他們跟后翼棄兵路上的阿伯是一樣的,只是沒穿絨毛大衣。
我從上任的第一次質詢,就花很多時間,舉一堆國外案例,建議市長艋舺公園需要改造。
一座公園基本的功能,休憩、綠美化、運動、兒童遊戲,艋舺公園通通不及格。
遊客拜拜完不會在艋舺公園停留,在地居民叮嚀孩子不要走進公園,萬華到處公園都有人在運動,艋舺公園卻空空如也。
一座公園應該容納多元的使用者。這裡成為恐懼地景,街友到底是因還是果?
台北兩大街友聚集地都在我的選區,一個是艋舺公園,一個是台北車站。北車門口也有很多街友,當然也有抱怨,但其他使用者並不會因此不走進車站。
艋舺公園的問題,就在於規劃設計。
市府跟我說,再改建沒可能。
這兩年我找了公園處、都發局、文化局、捷運公司不斷討論,有沒有可以優化的方式,包括硬體、設施、動線、植栽改善,以及舉辦活動來活化。
去年,我彙集這些建議,和主責艋舺的蔡副市長會談,達成共識。
第一步,先舉辦 #艋舺公園願景競圖 比賽,凝聚在地共識與專業介入。
邀請景觀設計界參與,以現代使用需求及美觀,提出環境改善提案。
終於,市府公園處主辦 艋舺公園環境改善提案競賽今年起跑了!
由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承辦,將邀請在地居民與景觀界相互激盪,產出改善提案。
我擔心競圖結束,設計圖永久存在光碟,這會期質詢也特別要市長承諾,後續要編列工程經費。
第一場工作坊在 3 月舉辦,邀請地方團體、公部門、相關專家學者與參賽團隊進行交流。
你心目中的艋舺公園應該長成什麼樣子?
如果你對這裡有一點期待與想像,請一起來幫忙它,好嗎☺️
感恩四方大德。
💡 艋舺公園環境改善提案競賽辦法
http://www.landscape.org.tw/news/announce/545 https://reurl.cc/nnzg8v
競賽主題為「穿透的光年」,以艋舺公園作為設計範圍。以穿透圍牆、融合都會城市及人文歷史距離的概念,促使艋舺公園打破固有想法與藩籬,從景觀改善願景有新的可能性。期盼透過本競賽啟動在地居民、景觀相關科系學生及景觀專業者相互激盪,拉近市民與景觀專業者距離,對於人文歷史與現代都會時光融合進行議題討論發想,以艋舺公園未來景觀改善願景為主軸,本次競賽重點內容如下:
█ 艋舺公園環境改善、光環境與龍山寺之整體結合。
█ 整體設施及照明改善設計。
█ 強化公園植栽設計。
█ 公園內指標系統設計。
________
【吳沛憶爭取艋舺公園改造紀錄】
▸2019.04 市政質詢:艋舺公園空間規畫不佳、缺乏設計特色,要求市長參考國外案例,研議艋舺公園改造專案,打造萬華觀光新指標。
▸2019.05 交通部門質詢:針對捷運龍山寺站站體,要求台北捷運公司結合萬華在地特色進行美化。
▸2020.03 副市長會議:配合艋舺無圍牆計畫,我向蔡炳坤副市長爭取艋舺公園改造。蔡副市長承諾辦理,指示公園處著手規劃艋舺公園願景競圖活動。
▸2020.05 邀集公園處與景觀學會,討論願景競圖活動方向與細節。我要求公園處納入地方工作坊環節,確保地方居民的意見參與。
▸2020.11 市政總質詢:避免願景競圖活動後,設計圖畫好了卻無後續經費支持。我在質詢時向市長爭取納入艋舺無圍牆博物館、編列改造經費,市長承諾辦理。